粗读《爱的艺术》小感
发布者:汉唐公证处 浏览量:1600
侯佳雷
不知什么时候,从散乱的书堆里又一次看到了这本书------一本只有144页,能比手掌略大点的《爱的艺术》。当时在网上书城看到这书名时,并没有想买的意思。以艺术为名,不免让人感觉层次略高,更何况是我这半文盲的人去读呢。但它却毅然出现在推荐榜的前列,就是因为其作者的原因吧,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出生犹太人家庭,曾获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从事过心理咨询工作
弗洛姆创造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故而,这本白色封皮印着一朵红玫瑰的艺术才能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翻开这本爱情理论,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
从前言感受到作者想告诉读者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弗洛姆在本书中尽量回避了艰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旨在提醒大家重视爱对人类生存的必要性。
爱是一门艺术,作者一直强调要求人们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并付出努力。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触电”的感受,甚至有人会觉得只有长好看的人的才能"堕入"爱的情网.人们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有三种原因:第一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第二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既等我们找到了对象才会去爱。而从不考虑是否拥有爱和被爱的能力。第三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天长地久"这两者的区别。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作者还谈到了成熟的爱,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而且爱别人的前提是懂得自爱,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他人的基础.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爱可以分成很多种:博爱、母爱、恋爱、自爱不论怎么分类,归根结底,我们要明白,爱是一种能力。不只是缥缈的感觉,随着对一个人了解的加深,爱也会慢慢扎根。最初的感觉也会成为更为具体的表现。一个拥抱,一句关心,一个眼神,无需言语的共鸣。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