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延安行
发布者:汉唐公证处 浏览量:1499
安小红
清明小长假,我和家人开始了延安红色之旅,望着窗外的黄土地,思绪万千。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陕北的一痤普通小城,1935-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的地方。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是我上小学时从课本中对延安留下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延安在我的记忆中代表了一段历史,一个时代。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为红色旅游圣地,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追随伟人的足迹,重温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两天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枣园和杨家岭等景点,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把我的思绪又带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再次感受了延安时期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深刻领略了延安精神和老一辈无产革命家的风采,体会了老一辈无产革命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我肃立在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枪土炮前,仿佛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了当年的战斗拚杀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中国革命的历史在我的心头又一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坚定地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在枣园、杨家岭等当年中共中央所在地旧址,在导游的解说下重温历史,深刻领会了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伟大意义。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的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年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说:“这里不存在铺张粉饰和礼节俗套,没有乞丐,也没有令人绝望的贫困现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都很俭朴,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坦诚、直率和友好的。这里没有贴身保镖、宪兵和重庆官僚阶层的哗众取宠的夸夸其谈。”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当时的延安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面对国民党的封锁,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不对战时作战时就种地,多年来,小米饭、南瓜汤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延安精神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我军的最高领导人,却住的是普通的窑洞,用的是普通的木椅木床,而正是在那张木桌上,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等大量有远见卓识的政论著作,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就是在延安窑洞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延安精神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骆驼精神”是我党对任弼时同志道德品质和光辉人格的形象比喻,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极为漫长的路,没有休息,只有工作,没有任何要求,只有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一步一个脚印,肩负着重担向前。任弼时是优秀共产党人的代表,他体现着延安时期人民特有的品质和美德,是延安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延安路则是“骆驼”踩出来的。这些骆驼同人民一道,共同背负着民族解放的重担,艰难的前行。
昔日的战场硝烟已经消散,往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延安已是旧貌换新颜,巍峨的山川重披绿装,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返回途中,望着渐渐远去的宝塔山,我思绪万千,就是这座普普通通的宝塔,作为延安时期的时代象征,成为人民心中不朽的历史丰碑,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奋斗历程。
延安红色之旅,让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思想;延安红色之旅,使我更加坚信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