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大多数
发布者:汉唐公证处 浏览量:1739
公证员助理 赵菁
以前读书的时候,学校总是要求写观后感,而每次我都会用到“看完某某影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类违心的字眼。然而至今我都想不起来那些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们究竟讲了些什么。其实一个电影能在观众心中激起一点涟漪已实属不易,更不用说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了。就在前天晚上看了这样一个电影,95%戏份集中在一个不到25平方米的休息室里,另外的5%戏份在盥洗室;没有华丽的场面,更没有刺激紧张的动作特效; 甚至没有色彩。但它让我看完之后,内心真的久久不能平静。影片名叫《十二怒汉》,1957年上映,黑白影片,场景极其单一,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公正和对人性以及正义的探讨,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仅想就“集体冷漠”谈点个人看法:
在《十二怒汉》这部电影中,因被指控杀父的18岁少年面临被判死刑的困境,十二名与少年完全无关的陪审员在影片一开始即给出了两种反应,11人认为有罪,1人认为无罪。而随着影片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少年的困境,其实影片给出了三种反应,一种认为有罪,一种认为无罪,而第三种,则是无关或者说盲从。即当面临一项于己无关并且不太知晓底细的事情需要作出判断时,我们往往会追随人数较多的一方。这是一个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社会法则,少数服从多数,或者叫从众心理。一部电影的评价很高,我们便也买票去看,之后也连连称赞唯恐落伍;在逛街时看到某个店前人头攒动,我们也会凑上前去,甚至不一会儿就会排起长龙。这很正常,也可以理解,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鉴赏家,而好奇心亦人皆有之。而若当这热闹是某个人正在遭受痛苦呢,若你的选择或许会事关一个生命的存亡呢,是不是也会看见前面的人举起手来,我们也不思不想的把手举起呢?我们常会抱怨世界的庸俗和不公,其实造就这些庸俗和不公的可能除了我们自己没有别人。而当占据多数的一方义正言辞并且高声确定,自己又急于赶去看一场即将开始的比赛时,谁会愿意去做那个唱反调的人呢?影片中亨利方达所扮演的8号陪审员与其说是正义勇敢的,不如说是清醒的,因为持有“合理怀疑”的原本并非只他一人,但他不肯从众,他选择做他自己。而反对方中也有一位清醒的,就是那位戴眼镜并且不怕热的先生。真正交锋的其实只是他们二人而已,这是一切的开端,无关乎正义的英雄主义,只是独立的自我思维而已。而其余的十人,则扮演的是充满偏见、冷漠、懦弱和无感的众人。
人类拥有感情,却往往又冷漠透顶。除了自己认识的人,我们对所有陌生的人都保持防御甚至攻击状态,我们曾不幸受骗,于是所有的陌生人都可能是骗子,我们都曾目睹过一个老人在自己面前摔倒,而四周却无一人上前搀扶反而唯恐避之不及。我们都曾被教导“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并且深信不疑。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我们住在房子里,我们建造了无数的城市,并且划分开来,我们构建了许多的国家,并且严格区分界线。我们以自己的国家取得成绩为荣,我们却对邻居家的哭声置若罔闻。我们没有价值观,社会的价值导向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中可能很多人从没想过什么人生态度,我们只是地球这个巨大蚁群中的一员。
记得有人曾说过,历史是塑造出来的,它充满了人为的技巧和动机,因而可以动摇,可以改变,前提是担负这一使命的人必须具备改变它的勇气
集体的冷漠与无意识是比罪恶本身还要严重的多的事情。 大众总是缺乏独立思维的,也最容易被煽动和利用,就像多米诺骨牌,只要给一点推倒的力量,就会触发连锁反应,如从山顶滚下的雪球,一发不可收拾。而当大众犯下了错误,除了事后的矫正和悼念,基本没有挽回的余地。而大众的错误也是无人可以指责的,因为那责任太过庞大,庞大到一个国家都不敢承认,庞大到人们会觉得,那是历史,是必然会发生的无可奈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