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爱情观
发布者:汉唐公证处 浏览量:3206
公证员助理 赵雄伟
在我看来,如果说人类有共同的语言,那一定就是爱情。能够跨越种族,超越时空,抹灭隔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都对它献上最热忱的赞歌。但是,再简明通俗的语言,照样也有交流障碍的时刻。中西方迥异的爱情观,就可以看作是这通行语言的不同方言,虽核心相通,但却风韵各具,别树一格。
如果说我对中西方爱情观的认识,两段脍炙人口的佳句足以概括。“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西方诗人的说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我朝先贤的词藻。这两句其实都透露了爱情当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即个体自由与彼此羁绊的关系。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强烈的情感纽带,如果这份羁绊不够强烈,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爱情。但是,人究竟是独立的个体,不论其社会性何其强烈,其联系如何紧密,都不能抹去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尊严与自由。探讨爱情观的差异,必然要从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加以比照。下边我将详述我的观点。
在对待这一爱情的重大命题的态度上,东西方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在中国,爱情的牵绊,是放在第一位的。如胶似漆,相濡以沫。这些词汇无一不反映着这一期盼。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诗句感动了多少痴男怨女。纵观洋洋洒洒的古典文学作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对于爱情的评判标准,在中国,大多是坚持与。纵使千辛万苦,山重水复,坚信柳暗花明,破镜重圆。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崇高爱情。于是,有了牛郎织女,有了后羿嫦娥,也有了望夫石孟姜女。似乎中国式的爱,并非活在当下,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坚信终究能相聚相乐,举案齐眉,所以不畏眼前的坚信,不为流言所动。这份强烈的羁绊,无疑是中国爱情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多少动人的诗篇因而流传!
反观西方的爱情,诚然,不乏坚贞的挚爱,也不乏朱丽叶罗密欧这样的苦命鸳鸯。但是,相较于中国式的爱情,独立与活在当下才是西方式爱情的主旋律。借用舒婷的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缠绵悱恻,相亲相爱的爱情,并不是西方的主菜。彼此的个体独立,彼此的价值追求,并未因爱情捆绑。爱不是拘束,而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世间的真善美。西方式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陪伴。两个人固然要追求共同的幸福,但是,各自的向往却也从未舍弃。在这一方面,彼此无权干涉,各有追求各自境界的权利。这样的爱情,怎能不让人唏嘘。
两相比较,如果说中国式的爱情,是小鸟依人的感情。那么,西方式的爱情,就像是木棉和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毫无疑问是植根于各自迥异的文化土壤。几千年来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三从四德,这是对于传统的中国女性的束缚。而男人要顶天立地,撑起门面,这也是那不平等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说,从爱情的一开始,彼此就处在了不同的落差。这一点就决定了,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比起西方要更加强烈,而男性对于女性的保护与遮蔽,同样也是超越西方。二者互相的作用,形成了异常强烈的羁绊。而西方,自由主义一直大行其道,个体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深入人心的箴言。而在高福利的润泽之下,西方人更加注重的是当下,享受生活,而非单纯的拼搏进取。本身男女就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其结合自然没有中国式的爱情强烈。但是,这样的爱情,却像是一股清风,给我们带来了异样的气息。
对待爱情的差异,同样也体现在爱情终结之时。中国式的爱情,一旦走向尽头,往往就是“鱼死网破”。爱之深恨之切,强烈的羁绊一旦转向,其反向效果也是十分的可观。再加上所谓之“面子”作祟,往往曾经的爱人却是老死不相往来。而西方式的爱情,确是更多地“好说好散”。和平的分手,分手依旧是朋友。可以说,爱情是换了一种方式,更为持久。
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心理,有时候会让人无所适从。但是,说到头来,爱情终归是让人艳羡,让人赞美的。正如那句话所说:“玫瑰花即使换了一个名字,也还是一样的芬芳。”爱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差无几,都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去追求!